沈祖文 本报记者 魏 星
高校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从推进伟大事业、建设伟大工程、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高度,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,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,实现全程育人、全方位育人。4月17日,我省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,省委书记鹿心社在会上强调,要立足省情教育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,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着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。坚持因事而化、因时而进、因势而新,我省106所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,不仅有“守土有责、守土负责、守土尽责”的坚守,更有“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”的智慧和“教书育人、立德树人”的大爱。
以井冈山精神引领铸魂育人工程
作为地处井冈山革命老区的本科院校,井冈山大学充分发挥地域优势,坚持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,传承红色基因,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优势、转化为学科科研优势、转化为办学育人优势,形成了鲜明的办学育人特色。
改革内容,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——
开发井冈山精神校本课程。2004年,编写出版《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》校本教材,制作《理想信念高于天》等音像教学片,让大学生深入学习井冈山革命史,全方位接受井冈山精神教育。
开辟传承红色基因第二课堂。积极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实践基地,组织党员干部和师生,特别是学生骨干和青年教师到井冈山、原中央苏区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。利用烈士纪念日、国家公祭日等时间节点,组织师生开展瞻仰烈士陵园、革命英雄纪念碑、敬献花篮等活动。
建设井冈山精神展览馆。把参观展览馆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堂必修课,让学生近距离直观地触摸和感受井冈山革命历程。展览馆不仅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,还对中小学生开放,已有6万人次前来学习参观。
探索实践,打造红色励志体验教育培养模式——
开展红色励志教育。2013年,成立红色励志教育中心,每学期选拔200学生组成红色励志班,对学员进行一个月的理想信念、革命传统、意志品格、行为规范等教育培训,让井冈山精神在学员心灵深处打上烙印,使学员自觉成为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实践者和宣传员。
开展红色实践体验。每年组织师生开展“重走红军路”、“红色传说”采风、“红色歌谣”采风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,出版《井冈山的红色传说》《中国的红色传说》等红色读物9册,并据此改编出版了系列连环画、漫画和动漫。2015年,艺术学院师生与新华社联合制作动新闻“画说长征”,由新华社定期推送,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。
开展红色教育培训。依托井冈山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培训,已成为全国红色培训的重要中心。自2009年以来,先后为全国党政军部门、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举办培训200多期,参训学员数万人。教育部、民政部以及20多个省教育厅和高校先后在校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或研修基地。
丰富手段,营造红色艺术文化育人氛围——
创编音乐舞蹈史诗《井冈山》。联合兄弟院校,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,全校师生通过观看、评论、摄影、漫画和文学创作等形式参与其中,节目已在教育部、科技部等全国各地公演212场,成为以艺术形式在全社会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典型范例。
举办红色主题文化艺术节。井冈山大学校长曾建平介绍,学校连续30多年坚持举办以红色主题为引领、绿色古色为基调的校园文化艺术节,已形成“井冈山精神个个牢记、井冈山红色故事人人知晓、井冈山红色歌谣处处传唱”的文化氛围。每年举办社团文化艺术节,开展井冈山精神理论研讨、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展、红色微电影展、互联网红色文化推广、红歌手大赛等活动。
建设红色文化校园环境。学校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明确建设以井冈山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广场。通过设立雕塑、文化墙、绿化美化景观等,全方位展示井冈山精神,营造“伸手可触摸、张嘴可呼吸”的良好红色育人校园环境。
精心设计,塑造思想政治工作“映山红”系列品牌——
创评“映山红”党支部。结合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,坚持以“党建+”为引领,组织开展“映山红党支部”创评活动。创评活动把弘扬井冈山精神、传承红色基因走在前列作为重要内容和指标,倡导广大党员积极践行井冈山精神,促进基层党组织弘扬井冈山精神走在全校前列。
创建“映山红团支部”。坚持以党建带团建,在全校开展“映山红”团支部创建活动,建设一批特色团支部。
组建“映山红”国旗护卫队。国旗护卫队的学生成员通过刻苦训练,履行护旗升旗仪式,增强体魄,锻炼意志,培养信念,彰显魅力,以实际行动引领和带动身边同学自觉坚定理想信念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举办“映山红”文化艺术节。通过实施映山红文化创意工程,在校园规划种植百万株映山红绿化美化校园,努力形成“校园开遍映山红”的文化生态和育人环境。每年在映山红盛开之际,举办以“红色礼赞·绿色情怀”为主题、为期一个月的“映山红文化艺术节”,组织师生开展系列活动,体验红色文化,感悟革命传统,自觉传承红色基因。
- 1、凡本网注明“中国江西网讯”或“中国江西网”、“大江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江西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- 2、凡本网注明“中国江西网讯[XXX报]”或“中国江西网-XXX报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江西网·XXX报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- 3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中国江西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,不授权任何机构、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、截取、复制和使用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- 4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※联系方式:中国江西网 电话:0791-86849032